最新研究:體能活動對學業成績的影響

                 體能活動不僅可以增強體質,也為心理素質帶來裨益。但見兒童達活躍程度的比率有續年下降的趨勢,其中一個可能原因是普遍觀念認為參與體能活動或會對學業有負面影響。近年來,西方國家熱烈地討論體能活動的參與跟學業成績之關係。我們相信,若然兩者間存在任何非負關係或可推動孩童積極參與體能活動。然而,從近年來的研究文獻的結論不盡相同,而且樣本涉及華人群的研究也廖廖可數,以致相關研究成果的推演成疑。為此, 香港中文大學體育運動科學系許世全教授獲香港優質教育基金2016撥款資助,開展了香港中學生的體能活動對學業成績的影響研究計劃,此計劃以跨校形式對本地中三級學生進行一個學年的追踪,測試其體能活動改變對學業成績改變的影響。在此公開發布此計劃所得結果及結論。

               此計劃對全港三個主要行政區 (香港島、九龍和新界) 按所屬區份的學生註冊人數、性別和學校組別進行隨機抽樣,邀請了16所中學、882位九年級生參與,量度了他們在學年初 (基線) 和學期完結時的學業成績、體能活動量和體適能。參與本研究的學生須要統一應考一份內含語文和數學的綜合試卷,而有關試卷經已通過有效驗證。參與研究的學生根據他們的體能活動量的變化被分為四類:「持續活躍組」、「持續不活躍組」、「轉為活躍組」、「轉為不活躍組」。透過雙因子重複測量協方差分析 (Two-way repeated-measures ANCOVA),「持續活躍組」和「持續不活躍組」的比較,發現活躍程度僅對體適能水平產生主效應,而對學業成績不存在交互效應和主效應;顯示「持續活躍組」較「持續不活躍組」有更高的體適能水平,持續積極參與體能活動不會為中文、英文或數學科成績帶來負面影響。相反,有關「轉為活躍組」和「轉為不活躍組」的比較,雙因子重複測量協方差分析之結果發現活躍程度的改變不但增強心肺耐力和整體體適能水平,同時也對學業成績 (尤以數學科) 產生顯著的正面交互效應。從多變項線性逐步迴歸分析的模型建構 (Multiple linear stepwise regression modeling) 中,發現活躍程度的改變 (「轉為活躍組」) 而非體適能表現,能夠顯著地預測數學科成績的改善。換句話說,轉而採納積極參與體能活動的身份可為數學科和體適能水平產生正面效果。

                此研究計劃的結果,不支持有關體能活動量對學業成績產生負面影響之普遍觀念。我們認為大強度運動可能是改善學業成績的主要因素,而成績的提昇未必與體適能水平的改變有關。相信這一追踪性研究之發現,能夠豐富有關華人社會的文獻資料,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或可進一步發展具科學基礎的策略,同時改善學生的學業成績和體質健康。

有關此研究詳情請向香港中文大學體育運動科學系許世全教授 查詢。 

20174